——访“千人计划”李振瀚教授团队
本报记者 刘江 高珊
李振瀚教授是我校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近年来,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国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持续进行。
李振瀚教授是国家数控重大专项“千人计划”引进人才,曾取得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士,Ohio State University物理硕士,Purdue University物理博士学位。归国前,他定居美国,先后在Siemens与Surfware, Inc.等公司任职,具有20多年的CAM算法研究及软件研发经验,包括NX/UG五轴加工部门研发经理,并主持多项技术项目,如加工仿真、机器人仿真、CAM/CNC集成、复合材料加工、软件开发流程等。同时,李振瀚教授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及专利,担任《Computer-aided Design》等国际期刊的评审专家。
2006年,李振瀚教授归国到上海发展,为UGS 公司组建了上海研发团队,将尖端CAM研发带入中国。2011年,他加入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数控算法与软件技术部。2014年6月,李振瀚教授正式签约受聘于我校,着手制造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7月,成立研究团队。为了给予高层次人才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资230多万元,在短短十个月内为团队修葺了900多平方米的研发大楼,提供宽松的研究平台,给予团队前五年的相关费用保障,同时允许团队自我管理以及研究人员的自主招聘。目前,李振瀚教授任我校制造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负责推动国家数控系统工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李振瀚教授此番加盟并非“只身赴邀”,除了前沿技术加身,一同进驻我校的还有先进的管理方案,包括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两部分。李振瀚教授介绍说,目前团队的管理方案是目前世界科研机构最为流行和受欢迎的“西方式”管理方法,叫做“SWAN”,被西门子等众多软件研发公司所采用。它的新颖之处在于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在考核前正式向被考核员工的领导和同事下发调查问卷,根据领导和同事的评价以及员工的个人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正如伊索寓言《两只口袋》里的那个“他”,我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把装着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装有自己缺点的口袋则挂在背后。李教授解释道,“考核员工的目的不只在于任务的完成情况,而是通过考核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并快速成长成才,这样方能促使整个团队有进步、出成果。”这种别出心裁的考核方式,能有效地避免传统考核方式的臆断和片面,使“当局者”和“旁观者”共清,让整个团队处于相互监督、彼此竞争与合作的良性环境中稳步发展。
项目管理方案的科学合理同样决定了一个团队的发展前景。我校制造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实行的项目管理方法——AGILE,中文名叫“敏捷式开发”,近几年在国外同样备受追捧。苹果、微软、UGS公司、谷歌等公司在早在几年前开始使用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传统的项目管理缺乏对项目的全程“监控”,把决定项目进展的控制权完全交付于研发人员手中。管理者往往只能掌控项目的启动和结束,对中间流程知之甚少,如此一来大大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导致项目容易在最后验收阶段遭受“当头一棒”,出现冗杂棘手的“考验”。相比之下,AGILE就可控得多了。
李振瀚教授介绍研究团队采取的这个新管理方案时说到,一个项目的研究周期往往长达一年甚至几年时间,在一个较长的周期中要想始终保持研究方向的一致,掌握研究的进度是一个很关键也很严峻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对周期进行分割,把一个漫长的周期根据不同的进度切割成若干个两周左右的小周期。小周期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在每个小周期里制定短期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来安排合适的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特长。其次,每一个小周期都有一个循环,即开始、制定需求、设计方案、执行、测试、最后验收,避免了传统的研究模式环节中的小疏漏“累加效应”而影响研究的最终成败,提高了项目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小周期的划分增加了研发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对于整个项目而言却意义非凡。除此之外,小周期还方便管理者掌握研究进程,可以根据小周期完成的多少来做出调整,保证项目完成的效率和质量。
对于研究团队采取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团队的工作人员坦言:“我们此前没有接触过如此先进、高效的管理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我们认为这个管理模式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最适合团队做研究、出成果的管理方式。它督促我们前进,挖掘我们的潜能,筛选出真正有能力的人,并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是我们研究人员所希望的事情。”
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两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双管齐下”,我校制造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建立团队、招聘人员、购买设备到产品的产出,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实现了初步的规模化。该团队自成立以来,接手了多个项目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刀具管理项目已经研发完成,在和富士康公司洽谈中。除此之外,3D 打印技术、超精密车铣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软件控制技术等都已经即将成型,处在技术转化阶段。“我们要力争五年内做到经济的独立,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未来成为华中地区一流的科研团队。”谈及团队未来的走向,李振瀚教授满怀期许。这不仅仅是李振瀚教授团队的希望,也是每个工大人的心之所向。有李振瀚教授这般的高端人才做舵,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做帆,我们有理由相信,制造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艘船帆一定可以乘风破浪,驶向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