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校党委书记吴元欣在近期出版的《学习月刊》2015年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切实做好抓意识形态工作 为学校建设发展保驾护航》的文章。吴书记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学习,全面回顾总结了我校长期以来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该文章对全校深入学习贯彻第23次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我校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为学校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科学研究、统一部署、精心实施、注重实效,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地位
1.贯彻落实党管意识形态的工作原则。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机制,切实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将宣传思想工作列为学校党委常委会和全委会的重要议事内容,定期进行专题研究。成立工作专班,把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相关工作作为党委书记“一把手”工程。精心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及时将意识形态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坚持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在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合作办学场所等均建立了党支部。
2.积极构建意识形态工作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坚持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学校教育事业综合改革的立足点,作为立德树人的命脉,不折不扣地将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相关内容列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政策中,列入学校每年的党政工作要点中,列入二级学院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中,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体系中。
3.积极搭建意识形态工作“一线聚焦”的工作平台。推行学校领导班子分工联系学院(部)制度、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党委成员联系学术骨干制度、校领导联系教工支部制度、校领导走访课堂(宿舍)制度、职能部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等,密切关注一线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控和解决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二、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形成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
1.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坚持实行竞争上岗,将政治强、作风硬、素质高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不断深化“五好班子”创建、争做“五好干部”、“两访两创”活动,全面公开、考核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责任承诺。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依托暑期学习研讨会、中层干部会、学校干部培训班、思想大讨论等平台,围绕时事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学习研讨,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持每年度开展师生代表“千人评机关”、“千人评岗位”活动,激励管理干部真正落实管理服务育人的理念,自觉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学校被省高工委、省教育厅授予“两访两创活动先进学校”。
2.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自觉增强教书育人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坚持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引领校园风气,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学术交流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认真开展“工大名师”、“工大十大杰出青年”、“师德师风标兵”、“我心中最美的老师”等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以身边典型引路,鼓励教师们见贤思齐。逐步完善教师教学科研量通用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育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实践中来。
3.加强一线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发挥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功能。坚持将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且拥有研究生学历作为学校辅导员招聘的基本条件,从根本上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坚持实施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制度,推行每星期走访一次学生班级宿舍、每星期听一次课、每学期主持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每学年与班级每一位学生谈一次心、每学年参与一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课题、每学年与班级每一位学生家长通一次话的辅导员“六个一”工程,切实增强辅导员队伍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责任意识。
三、强化工作重点,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1.着力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注重高扬旋律、增强导向力。广泛组织师生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鼓励党员同志研读理论原著,坚持实行党员思想汇报定期上网上会制度。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深入开展“中国梦、工大梦、个人梦”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实施“幸福工大”建设工程,激励师生在学校建设发展中释放和实现自我价值。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纳入重点课程进行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创新,提高学术话语权。抓好形势政策课、党校党课建设,组建由学校领导干部、校外理论专家、校内宣讲团及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授课队伍。
2.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熏陶感染,增强影响力。坚持以先进的时代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升校园文化层次,营造真善美的浓郁氛围。通过开展微特(WIT)系列讲坛、大学生体育节、大学生科技节、“十大精英”、“百名新星”、“工大之星”等系列文化活动,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竞赛”的目的,在校园掀起文化热的浪潮,切实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连续获得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七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
3.着力推进阵地建设,注重行为养成,增强战斗力。切实抓好课堂主阵地,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完善了教学督导员、学生信息员监督反馈机制,决不允许在课堂上散布错误思想观点。坚决守好宣传舆论阵地,加强对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的管理,加强对各类报告会、研讨会和社团活动的管理,积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管控,组建网络舆情监控小组,集成创新学校网站、开通官方微博微信、网上论坛,通过网络传递正能量。利用好社会实践阵地,精心组织博士科技服务团、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等团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环保宣传、义务劳动等活动,鼓励广大师生不断将自己获知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外化为良好习惯、自觉行为。学校先后荣获“省级最佳文明单位”、 “省直新农村建设先进工作队”、“博士服务团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